Search

看到朋友的板在討論「越級打怪」這件事情,讓我不禁思考如何叫做「越級」,該以誰的標準為標準呢?
  • Share this:

看到朋友的板在討論「越級打怪」這件事情,讓我不禁思考如何叫做「越級」,該以誰的標準為標準呢?

這讓我想起某個好傻好天真的朋友,他人生第一次登山,就傻傻被騙進八千米遠征隊,雖然第一次登山沒有成功登頂。
他回來奮發圖強,人生第二次登山,聖母峰登頂。人生第三次登山,K2峰登頂。
現在他是中登協高山部部長。

以這個標準,似乎我們所吵的「越級」,都不夠看了...

我回頭思考以前的熱血,設定一個對自己來說遠大的目標,依照自己的能力規劃,並且考慮嘗試失敗的可能以及撤退方式,這叫作「越級」嗎?

如果知道自己能力不足,請了大批協作背工...這只能說不符合傳統登山「自立自強」標準,或許一些人會嗤之以鼻,但也不失是一種風險控管的準備方式。

如果連玉山單攻都沒爬過,就說要單攻中央尖,相信許多人會說「越級打怪」吧...但如果會看航跡並會遵照行程規劃撤退,那我會說~~就去試試啊,反正已經準備好不成功的撤退備案了,重要的是遵守撤退規範,試試又何妨?

當初 #竹科工程師 跟我去聖母峰的時候,我再三跟他確認他要能夠接受不成功,要能夠接受鍛鍊許久、花了錢、請了假,卻隨時可能放棄撤退的準備。

所以重點應該在,你多詳細的為撤退規劃過?可能發生的問題思考過嗎?如何救援?如何針對這行程與自己的能力降低風險?時間該如何設定與拿捏?

-----以上有感而發

大家一定會想到最近某個節目,其實我也不喜歡太浮誇的用綜藝視角張顯登山危險的方式...我不覺得誇大危險的嚇阻真的有教育意義。
就像我前陣子推掉一個登山漫畫的推薦,因為我不鼓勵誇大登山危險去營造英雄感或去介紹山。日本漫畫許多危險橋段,那是真實危險路線。而並非在傳統登山步道上面硬要描繪風險...別人可以談雪地、攀冰、攀岩,而我們只會誇大步道上的危險,這就是我看見的差異。

但以上也只是個人喜好,綜藝感一樣會有人喜歡,不可能要求每個節目或書籍都只有某種風格。

因此,我覺得沒有“對”與“錯”標準,也不須要要求大家都必須喜歡。

#三條魚的內心世界
服裝 #columbia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